基于“小”班,落地“优”课 ——记乡村“小而优”学校教学研讨暨15校小班化活动
发表时间:2020-10-23 分享到:

基于“小”班,落地“优”课

                ——记乡村“小而优”学校教学研讨暨15校小班化活动

 随着乡村学校“小而优”课堂教学的逐渐深入,小班额教育在一线教师中不断地深入研讨。今日上午,15所乡校一线教师再次齐聚公阳小学,与两位陈素平名师工作室成员——施钊和伍渊泼老师探讨小而优课堂的落地策略。  

    

 思想的碰撞从早上两位老师的精彩课例就开始了。施钊老师以“田园习作”专题课程为载体,因地制宜,将公阳乡的桥带入课堂,带入孩子们的眼眸。孩子们在施老师的温柔点拨下,打开心房,时而举手发言,时而合作讨论。“我与桥”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被勾勒出来,在团队的合力构思下有条有理地形成一张简洁的“桥”名片,在个人的详细说明中成了一篇精致的科普小文。不知不觉,学生在课堂中寻找到生活的影子,在生活搭建起课堂的台子。伍渊泼老师的数学课《比的意义》更是把晦涩的书本知识化于无形并与熟悉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层层递进。从提取数学信息到仿照举例,再由真实的喝蜂蜜水环节到比号的诞生,孩子们在自我肯定与否定的思辨中,逐渐深刻理解比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结合的独特魅力。老师们频频低语,若有所思。

         

        下午两位老师的讲座系统地阐述落地课堂“小而优”的策略。施老师强调“抓住核心知识的牛鼻子”,通过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搭建习作思路框架、表达支架,使学习项目化,融新常态化教学。其次,教师需多多挖掘教材中的习作点,从中提炼写法并运用于实践中,巩固实用表达。针对乡村学校小班额课堂,施老师认为应到精设问题驱动学生参与实践,既要强化团队指导,又要关注多元评价,力求每个孩子在不同的位置发光,学有所得,得有所用。伍老师则从教师常规备课出发,立足整体,联系局部,多维度解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定位。由于小班额课堂可以实现作业当日面批,因此老师对学生的错题追踪也变得尤为重要。伍老师建议大家即时整理,即时统计,并结合数学教学著述,化抽象思维为直观模型,突破难点。

       作为小而优学校建设的关键之举,课堂实现小而优,既任重道远,又迫在眉睫。唯有研讨不止,方能落地优课。

                                              

                                         (公阳小学 罗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