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专题 > 法治政府建设
法治文成简报第4期
发布日期:2021-08-10 17:46:30 来源:文成县司法局 浏览量: 字体:[ ]

文成县奋力跑出法治乡村建设“加速度”

着力破解法治乡村治理难题

今年来,文成县深入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工作,落实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紧扣乡村法治建设中的“痛、难、盲”点问题,精准发力,着力破解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法治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智慧赋能,搭建数字乡村建设平台。一是数据代跑,实现乡镇合法性审查“零跑路”。文成县率全市建立首个乡镇级网上合法性审查办件平台,以乡镇合法性审查为发力点,以“党政办+司法所+法律顾问”模式,采用“PC端+手机掌上终端”与浙政钉内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远程办件,针对乡镇政府信息公开答复书、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行政合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六大类,全流程网上运行、自动留痕、电子监管,推进乡镇合法性审查“云办件”。今年来,各乡镇已通过合法性审查平台办理19件。二是触角延伸,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就近跑”。在17个乡镇和229个村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开通“12348法网”,实现乡镇和村(社区)联动服务。推行“政务平台+微信”服务模式,建设掌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动“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务”进村入户;依托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法律援助村级代办,将法律援助由过去的“等上门”变为“送上门”;整合微博、微信、QQ群等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农村法律顾问发布300余条法律小常识,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余条。三是网格管理,社会治理服务“菜单化”。如大峃镇通过打造社会治理APP,建立矛盾纠纷、治安排查等6大类清单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采用线上点单方式,推行“一微网格一微信群”,按照10-15户100-200人划分原则延伸组建微网格(楼栋长)1843个,实行网格编号管理,推动镇干部、民警、鹤城大姐、“银耀鹤城”专职人民调解员下沉网格,把司法、公安、教育等400多项纳入社会治理服务事项发布在微信群上由群众自由“点单下菜”。

二、精准发力,破解法治乡村发展难题。一是成立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解决乡村发展“痛点”。建立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强化基层法庭与各乡镇人大主席团的沟通联络;各乡镇人大主席团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13步联络站工作流程,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功能接入乡镇级社会综合治理中心运行,由代表接受委托与法官一同开展调解工作,让乡村代表更直接地参与矛盾纠纷的属地化解,深化诉源治理工作成效。二是配强法律顾问打通群众自治“难点”。县14个社区229个村聘请农村(社区)法律顾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农村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机构为单位一对一结对各村居(社区)开展一站式服务,在各乡村设立法律服务窗口,每月坐班,协助处理村日常法律事务。今年来,农村(社区)法律顾问进乡村开展法治宣传30余场;已帮助修订、完善村规民约4件;发放村(社区)法律顾问联系卡7000余张。三是规范执法监督消除乡村管理“盲点”。出台《关于行政执法监督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配备乡镇执法记录仪749台,加强执法公示、执法记录、执法审核三位一体推进,做到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落实到位率100%。强化乡镇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严格实施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提升乡村行政执法队伍法治水平。

三、精准滴灌,扩大乡村普法辐射面。一是以考促学,激发村干部学法“领头雁”活力。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村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制度,借助换届选举之际,组织新任命的村干部学法用法培训,组织全县320名新任村干部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考试,提高村干部学法积极性及依法办事能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法治带头人”。二是全员参与,掀起乡村普法“新高潮”。深度挖掘文成县乡村传统风俗,如西坑镇以畲族语言为载体,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宪法宣讲进畲家庭院”、“畲语读宪法”等各类活动10余次。依托法治建设社会满意度宣传四大专项行动、员额法官进乡村“征集百个案例、走访百个村庄、征求百条意见、开展百次解答”等活动,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与司法服务。三是一乡一品,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将法治宣传与美丽乡村建设、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相融合,在原有乡村公园、广场和景区植入主题法治雕塑、法治景观墙、地景标语等法治元素,形成南田镇的刘基文化与依法治国思想宣传、珊溪镇的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玉壶镇侨乡文化与华侨权益保障法等相结合,大力宣传地域特色法治文化。截至目前,文成县已建成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村,18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07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

(文成县委依法治县办)

文成县人民法院持续发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文成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为县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2020年,在温州市优化营商环境评价调查中,文成法院“执行合同”相关指标位居全市第一。

一、 完善内部机制建设,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以党组书记、院长为组长的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建立执行合同、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破产工作指标等3个专班,调整优化专班人员,涵盖立、审、执、破全流程,同时出台专班人员考核机制,实现常态化运作。充分发挥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作用,层层压实责任。

二、 加强节点流程管理,提升买卖合同纠纷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全面落实繁简分流工作,进一步健全速裁工作机制,提高审判效率。实现买卖合同纠纷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不低于80%,其中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不低于3%。落实专人负责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立案审查,不断提升立案质效,实现收到诉状当天立案率达95%。

三、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司法程序质量。科学规范设置分案规则,推动随机分案机制与审判团队设置、审判专业化建设、案件繁简分流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司法公信力。实现民商事案件随机分案适用率90%。建立民商事案件立、审、执繁简分流机制。推行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

四、 健全破产审判工作机制,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增效提速。完善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提高快速审理机制的适用率。进一步简化程序和措施,缩短简单案件的审理时间,对有破产财产分配的破产清算案件或者重整案件审理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进行考核加分。组成执行-破产联合合议庭审理执破案件,建立在破产程序中运用执行强制措施和通过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财产情况的有效机制。

(文成县人民法院)

文成县开展“行走文成,全员上街”服务

全力打造法治型社区

文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充分调动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社区与执法部门联动互助双赢局面,开展“行走文成,全员上街”服务进社区行动,着力打造整洁有序的法治社区。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开展社区调研,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制定《“行走文成,全员上街”服务进社区活动方案》,抽调业务能力优秀、自身素质较高、会做群众工作的城管执法队员下沉至文成县珊门、上房、二新、林店尾、城南社区5个社区,建立健全基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执法权进驻社区。

“服务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工作专班通过设置分类垃圾桶,发放卫生宣传单,引导居民养成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良好习惯;向辖区群众宣传《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温州市养犬管理条例》、《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营造了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截至目前,帮助社区拆除鸡棚鸭舍15起,劝导出店经营、流动摊贩221起,设置临时农产品销售摊点1处。

(文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文成县税务局优化执法方式 推动税务执法变革

文成县税务局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有效运用说服教育、约谈警示等非强制性执法方式,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落地见效,实现税务执法、服务、监管方式变革。通过实行《长江三角洲区域申报 发票类税务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税务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逐步推进重案审理说明理由制度实施,推进“说理式”执法,推广“以案释法”工作,形成典型案例汇编,推动执法个案规范、公正和效率。

(文成县税务局)

文成县举办2021年度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

为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丰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实现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双提升”。近日,文成县举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暨综合法律知识培训。此全县各单位、各乡镇200多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陈丽珊律师、蒲晶琰律师就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内容进行集中授课辅导。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培训,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对行政执法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

(文成县司法局)

文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以评促改 以评促进”

案件评查讨论会

近日,文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举办案卷评查暨疑难案件讨论会。采取自评、互评、点评的方式进行,通过对照案卷评查要求及评分标准,从主体认定、证据收集、文书制作、法律适用、自由裁量、办理时限、案卷归档等方面对案卷内容逐项审查,形成问题清单。针对问题清单及整改意见及时纠正,立查立改,达到了“以评促改”之效。在案卷评查过程中穿插执法办案能手针对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疑难点较多的建筑渣土运输、餐饮油烟、生活垃圾分类等领域作讨论分析、寻找破解之策,达到了“以评促进”之效。通过案卷评查,增强了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了执法人员办案质量。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专题  > 法治政府建设

法治文成简报第4期

发布日期:2021-08-10 浏览次数: 来源:文成县司法局 字体:[ ]

文成县奋力跑出法治乡村建设“加速度”

着力破解法治乡村治理难题

今年来,文成县深入推进乡村依法治理工作,落实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紧扣乡村法治建设中的“痛、难、盲”点问题,精准发力,着力破解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推动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法治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智慧赋能,搭建数字乡村建设平台。一是数据代跑,实现乡镇合法性审查“零跑路”。文成县率全市建立首个乡镇级网上合法性审查办件平台,以乡镇合法性审查为发力点,以“党政办+司法所+法律顾问”模式,采用“PC端+手机掌上终端”与浙政钉内跑平台相结合的方式远程办件,针对乡镇政府信息公开答复书、党的规范性文件、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行政合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六大类,全流程网上运行、自动留痕、电子监管,推进乡镇合法性审查“云办件”。今年来,各乡镇已通过合法性审查平台办理19件。二是触角延伸,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就近跑”。在17个乡镇和229个村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开通“12348法网”,实现乡镇和村(社区)联动服务。推行“政务平台+微信”服务模式,建设掌上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推动“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务”进村入户;依托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实现法律援助村级代办,将法律援助由过去的“等上门”变为“送上门”;整合微博、微信、QQ群等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化平台农村法律顾问发布300余条法律小常识,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0余条。三是网格管理,社会治理服务“菜单化”。如大峃镇通过打造社会治理APP,建立矛盾纠纷、治安排查等6大类清单社会治理基础数据库,采用线上点单方式,推行“一微网格一微信群”,按照10-15户100-200人划分原则延伸组建微网格(楼栋长)1843个,实行网格编号管理,推动镇干部、民警、鹤城大姐、“银耀鹤城”专职人民调解员下沉网格,把司法、公安、教育等400多项纳入社会治理服务事项发布在微信群上由群众自由“点单下菜”。

二、精准发力,破解法治乡村发展难题。一是成立基层人大代表联络站解决乡村发展“痛点”。建立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强化基层法庭与各乡镇人大主席团的沟通联络;各乡镇人大主席团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13步联络站工作流程,推进人大代表联络站功能接入乡镇级社会综合治理中心运行,由代表接受委托与法官一同开展调解工作,让乡村代表更直接地参与矛盾纠纷的属地化解,深化诉源治理工作成效。二是配强法律顾问打通群众自治“难点”。县14个社区229个村聘请农村(社区)法律顾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以农村法律顾问法律服务机构为单位一对一结对各村居(社区)开展一站式服务,在各乡村设立法律服务窗口,每月坐班,协助处理村日常法律事务。今年来,农村(社区)法律顾问进乡村开展法治宣传30余场;已帮助修订、完善村规民约4件;发放村(社区)法律顾问联系卡7000余张。三是规范执法监督消除乡村管理“盲点”。出台《关于行政执法监督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配备乡镇执法记录仪749台,加强执法公示、执法记录、执法审核三位一体推进,做到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落实到位率100%。强化乡镇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严格实施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提升乡村行政执法队伍法治水平。

三、精准滴灌,扩大乡村普法辐射面。一是以考促学,激发村干部学法“领头雁”活力。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村干部任前法律知识培训考试制度,借助换届选举之际,组织新任命的村干部学法用法培训,组织全县320名新任村干部进行专题法律知识考试,提高村干部学法积极性及依法办事能力。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以村“两委”班子成员、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等“法治带头人”。二是全员参与,掀起乡村普法“新高潮”。深度挖掘文成县乡村传统风俗,如西坑镇以畲族语言为载体,推动法治文化与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宪法宣讲进畲家庭院”、“畲语读宪法”等各类活动10余次。依托法治建设社会满意度宣传四大专项行动、员额法官进乡村“征集百个案例、走访百个村庄、征求百条意见、开展百次解答”等活动,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与司法服务。三是一乡一品,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将法治宣传与美丽乡村建设、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相融合,在原有乡村公园、广场和景区植入主题法治雕塑、法治景观墙、地景标语等法治元素,形成南田镇的刘基文化与依法治国思想宣传、珊溪镇的孝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玉壶镇侨乡文化与华侨权益保障法等相结合,大力宣传地域特色法治文化。截至目前,文成县已建成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村,18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107个市级民主法治村(社区)。

(文成县委依法治县办)

文成县人民法院持续发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文成县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为县域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2020年,在温州市优化营商环境评价调查中,文成法院“执行合同”相关指标位居全市第一。

一、 完善内部机制建设,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以党组书记、院长为组长的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建立执行合同、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破产工作指标等3个专班,调整优化专班人员,涵盖立、审、执、破全流程,同时出台专班人员考核机制,实现常态化运作。充分发挥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作用,层层压实责任。

二、 加强节点流程管理,提升买卖合同纠纷审判执行工作质效。全面落实繁简分流工作,进一步健全速裁工作机制,提高审判效率。实现买卖合同纠纷简易程序和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不低于80%,其中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不低于3%。落实专人负责买卖合同纠纷案件立案审查,不断提升立案质效,实现收到诉状当天立案率达95%。

三、 创新工作机制,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司法程序质量。科学规范设置分案规则,推动随机分案机制与审判团队设置、审判专业化建设、案件繁简分流等工作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司法公信力。实现民商事案件随机分案适用率90%。建立民商事案件立、审、执繁简分流机制。推行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

四、 健全破产审判工作机制,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增效提速。完善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提高快速审理机制的适用率。进一步简化程序和措施,缩短简单案件的审理时间,对有破产财产分配的破产清算案件或者重整案件审理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进行考核加分。组成执行-破产联合合议庭审理执破案件,建立在破产程序中运用执行强制措施和通过执行查控系统查询财产情况的有效机制。

(文成县人民法院)

文成县开展“行走文成,全员上街”服务

全力打造法治型社区

文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充分调动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实现社区与执法部门联动互助双赢局面,开展“行走文成,全员上街”服务进社区行动,着力打造整洁有序的法治社区。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开展社区调研,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制定《“行走文成,全员上街”服务进社区活动方案》,抽调业务能力优秀、自身素质较高、会做群众工作的城管执法队员下沉至文成县珊门、上房、二新、林店尾、城南社区5个社区,建立健全基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执法权进驻社区。

“服务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工作专班通过设置分类垃圾桶,发放卫生宣传单,引导居民养成定点、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良好习惯;向辖区群众宣传《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温州市养犬管理条例》、《温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营造了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截至目前,帮助社区拆除鸡棚鸭舍15起,劝导出店经营、流动摊贩221起,设置临时农产品销售摊点1处。

(文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文成县税务局优化执法方式 推动税务执法变革

文成县税务局创新行政执法方式,有效运用说服教育、约谈警示等非强制性执法方式,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落地见效,实现税务执法、服务、监管方式变革。通过实行《长江三角洲区域申报 发票类税务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税务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逐步推进重案审理说明理由制度实施,推进“说理式”执法,推广“以案释法”工作,形成典型案例汇编,推动执法个案规范、公正和效率。

(文成县税务局)

文成县举办2021年度行政执法人员综合法律知识培训

为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丰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实现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双提升”。近日,文成县举办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暨综合法律知识培训。此全县各单位、各乡镇200多名行政执法人员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班邀请了陈丽珊律师、蒲晶琰律师就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内容进行集中授课辅导。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培训,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对行政执法的认识与理解,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

(文成县司法局)

文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以评促改 以评促进”

案件评查讨论会

近日,文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举办案卷评查暨疑难案件讨论会。采取自评、互评、点评的方式进行,通过对照案卷评查要求及评分标准,从主体认定、证据收集、文书制作、法律适用、自由裁量、办理时限、案卷归档等方面对案卷内容逐项审查,形成问题清单。针对问题清单及整改意见及时纠正,立查立改,达到了“以评促改”之效。在案卷评查过程中穿插执法办案能手针对实际执法过程中存在疑难点较多的建筑渣土运输、餐饮油烟、生活垃圾分类等领域作讨论分析、寻找破解之策,达到了“以评促进”之效。通过案卷评查,增强了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提高了执法人员办案质量。

(县综合行政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