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研训函〔2024〕118号
文成县教育研究培训院
关于开展2023学年文成县幼儿行为养成质量评估的通知
各幼儿园: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精神,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整体水平,更好促进幼儿的良好习惯养成及学习与发展,决定开展2023学年文成县幼儿行为养成质量评估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完善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强化评估结果运用,推动树立科学保育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园方向,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树立科学评价导向,推动构建科学保育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育教育质量。
2.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坚持科学评估。完善评估内容,突出评估重点,改进评估方式,切实扭转“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内涵、重他评轻自评”等倾向。
4.坚持以评促建。充分发挥评估的引导、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估,引导办好每一所幼儿园,促进幼儿园安全优质发展。
(三)评估内容
坚持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良好习惯养成为导向,聚焦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质量,主要从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和家园共育三方面观察记录幼儿五大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
健康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包括幼儿具有保持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对运动感兴趣、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等。
社会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知道自己和他人不同、接纳自我、关心尊重他人、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具有文明的言行举止、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等。
语言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倾听习惯良好、愿意用语言进行交往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爱提问题、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科学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事物与现象、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做事专注坚持等
艺术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感受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具有对艺术活动的表现兴趣、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等
(四)评价方式
1.注重全过程评估。重点关注保育教育过程质量,关注幼儿园提升保教水平的努力程度和改进过程,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
2.强化全员自我评估。幼儿园应建立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机制,促进教职工主动参与,通过集体诊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提出改进措施。同时,有效发挥外部评估的导向、激励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园不断完善自我评估,改进保育教育工作。
3.聚焦班级观察。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外部评估的班级观察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覆盖面不少于各年龄班级总数的四分之一。
(五)评价结果与运用
1.根据赋分情况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档位;
2.运用于教学质量奖发放,系数分配为优秀1,良好0.67,合格0.5。
(六)评估时间
详见附件2安排表
文成县教育研究培训院
2024年6月11日
文成县教育研究培训院 2024年6月11日印发
附件1:观察评价指标
(一)健康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
健康与体能 | ||||
内容 | 表现行为 | 表现行为1 | 表现行为3 | 表现行为5 |
子领域一:身心状况 | 1.具有健康的体态 | 在提醒下能自然挺直、坐直。 | 在提醒下能保持良好的站、坐和行姿。 | 能经常保持良好的站、坐和行走姿。 |
2.情绪安定愉快 | 能保持较稳定的情绪,哭闹频率较低,且持续时间不长。 | 经常保持愉快的、稳定的情绪,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消极情绪。 | 经常保持愉快的、稳定的情绪,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能想办法缓解消极情绪。 | |
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 能在较热或较冷的天气下进行户外活动。 | 能在较热或较冷的天气下坚持户外活动半小时左右。 | 能在较热或较冷的天气下坚持户外活动半小时以上。 | |
子领域二:动作发展 | 1.对运动感兴趣 | 在鼓励下,能尝试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械和材料。 | 能用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械和材料锻炼身体。 | 乐于尝试不同的身体动作和运动器械与材料。 |
2.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 | 能在地面的直线上或在较窄的物体上行走一定的距离。 | 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比较平稳地行走一定的距离。 | 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比较平稳地行走一定的距离。 | |
3.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 上下楼梯时能左右脚灵活交替。 | 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 | 能手脚并用、协调平稳地攀爬。 | |
双脚连续向前跳跃时身体能保持平稳。 | 能以助跑的方式跨跳过一定距离或一定高度的物体。 | 能连续跳绳至少3个。 | ||
行走或跑动时能改变方向躲避与他人的身体碰撞。 | 在跑动中能控制速度、方向、追逐或躲闪他人。 | 能躲避朝自己方向滚来的球或扔来的沙包等移动物体。 | ||
能双手抓杠、身体悬空下垂10秒钟左右。 | 能双手抓杠、身体悬空下垂15秒钟左右。 | 能双手抓杠、身体悬空下垂20秒钟左右。 | ||
能挥臂向前投掷沙包2米左右。 | 能挥臂向前投掷沙包4米左右。 | 能挥臂向前投掷沙包5米左右。 | ||
能向指定方向快跑15米左右。 | 能向指定方向快跑20米左右。 | 能向指定方向快跑25米左右。 |
4.手的动作灵活协调 | 能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抓笔涂涂画画。 | 能用笔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或折纸时边线能基本对齐。 | 能用笔等工具画出线条基本平滑的常见图形。 | |
能熟练的使用调羹。 | 能使用筷子。 | 能熟练的使用筷子。 | ||
能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 能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 | 能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和平滑。 | ||
能使用镊子、订书机、锤子等简单工具。 | ||||
教师保教行为支持 (促进动作发展) | 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持幼儿通过多种游戏促进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发展,激发幼儿兴趣,增强力量耐力,促进动作灵活协调。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不对幼儿进行专门的动作技能训练。 |
(二)习惯与自理
习惯与自理 | ||||
子 领 域 — : 生 活 习 惯 和 能 力 | 表现行为 | 表现行为1 | 表现行为3 | 表现行为5 |
1.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 在引导下,能尝试新食物。 | 进食时能细嚼慢咽。 | 在引导下,能尽量不偏食、挑食,不暴饮暴食。(80%以上光盘) | |
愿意喝白开水。 | 能常喝白开水。 | 能主动喝白开水。 | ||
在提醒下,能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餐后漱口。 | 能做到每天早晚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刷牙、洗手的方法基本正确。 | 能做到每天早晚坚持刷牙,饭前便后主动洗手,刷牙、洗手的方法正确。 | ||
在帮助下能穿脱衣服。 | 能自己穿脱鞋袜,并折叠、摆放整齐衣服。 | 能根据冷热情况增、减衣服。 | ||
能自己上厕所。 | 不憋尿,女孩小便后用便纸。 | 能正确使用便纸。 | ||
2.具有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 | 不跟陌生人走。 | 不让陌生人触碰身体敏感部位。 | 当陌生人触碰身体敏感部位时,知道逃避和求助。 | |
在提醒下,不做玩火、碰插座等危险的事。 | 运动和游戏时能主动躲避危险。 | 运动和游戏时能不给他人造成危险。 | ||
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告诉警察或相关人员自己家长的姓名、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 知道在公共场所活动时不远离成人,走失时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 | 走失时能向警察等提供家人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有自我保护的方法。 | ||
在提醒下,不用脏手揉眼睛,不把异物放入口、鼻、耳中,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 | 不把异物放入口、鼻、耳中,知道保护眼睛的简单方法你,在提醒下连续看电视等时间不超过20分钟。 | 主动保护眼睛,会运用保护眼睛的方法,在提醒下连续看电视等时间不超过30分钟。 | ||
能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 | 知道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一些基本逃生方法。 | |||
子领域二:学习习惯 | 1.倾听习惯良好 | 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倾听。 | 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 能在集体中安静倾听他人讲话。 |
2.爱提问题 | 日常养成提问题的习惯。 |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探究。 | ||
3.做事专注坚持 | 在鼓励和提示下,不频繁更换活动。 | 做事不拖拉。 | 能在一定的时间里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 | |
在提醒和吸引下,能持续集中注意一段时间。 | 碰到困难,在鼓励下能继续进行活动。 | 不轻易放弃,碰到困难能再次尝试或寻求帮助。 | ||
子领域 三:文 明习惯 | 1.具有文明的言行举止 | 在引导下,咳嗽、打喷嚏时能避开人。 | 在引导下,咳嗽、打喷嚏时能用胳膊肘内侧遮挡。 | 咳嗽、打喷嚏时能用胳膊肘内侧遮挡。 |
与别人说话时眼睛能注视对方。 | 能回应别人对自己说的话。 | 能积极主动回应别人对自己说的话。 | ||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 | 在提醒下能使用“你好”,“谢谢”,“再见”等合适的礼貌用语。 | 能在各种场合主动使用礼貌用语。 | 谈话时能按顺序轮流说话,不随意插嘴、打断别人。 | |
在提醒下,能遵守幼儿园盥洗、午餐、饮水等活动秩序。 | 能遵守幼儿园盥洗、午餐、饮水等活动秩序,人多时会等待。 | 能遵守社会公共场合的秩序,讲话不大声喧哗,人多时能排队等候。 | ||
能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物品,知道不经同意不拿别人的东西。 | 不经同意不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 能爱护自己、别人和集体的东西。 | ||
在提醒下,爱护玩具、图书和其他物品,能轻拿轻放、物归原处。 | 能收拾好自己使用的物品。 | 能分类收拾整理好自己使用的物品。 | ||
在提醒下,不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 | 不乱涂乱画,不乱扔垃圾。 | 看见地上有垃圾能主动捡起。 | ||
教师保教行为支持 (家园共育) | 督促家长培养幼儿养成按时作息、早睡早起、按时来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进餐、不挑食、不偏食、讲卫生等良好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阅读兴趣。 | 引导家长培养幼儿养成爱阅读、爱探究、爱运动、爱交往等良好兴趣;养成爱劳动、会整理、讲卫生等生活习惯。 | 引导家长培养幼儿会自主阅读、自发探究、自我管理,形成明确的时间观念;养成会整理物品、打扫房间、自己洗澡、自己清洗简单衣物、会做家务等自理自立的生活习惯。 | |
1. (平等互信)幼儿园与家长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教师及时与家长分享幼儿的成长和进步,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认真倾听家长意见建议,引导家长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专业性。 2.(家长参与)为家长提供体验幼儿在园生活与游戏的机会,引导家长理解幼儿独特的学习方式,发现幼儿的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并支持幼儿园的工作,合力促孩子良好习惯养成。 3.(科学育儿)幼儿园主动向家长宣传《纲要》《指南》等文件精神,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介绍本园的教育理念方法。幼儿园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知识方法,帮助家长解决育儿困惑。为家长相互分享育儿经验提供机会和条件,增进家长交流。 |
(三)社会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
2
关心尊重他人
自我与社会性 | ||||
内容 | 表现行为 | 表现行为1 | 表现行为3 | 表现行为5 |
子领域一:自我意识 | 1.知道自己和他人不同、接纳自我 | 知道自己的家人和同伴的名字。 | 从爱好与兴趣等方面描述自己与他人。 | 从爱好兴趣等方面描述自己与他人不同与相同。 |
活动中愿意倾听和接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 活动中能倾听和接纳同伴与自己不一样的意见,不同意时,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 |||
2.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 | 能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 | 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活动。 | 能主动发起活动,活动中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坚持。 | |
愿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 自己的事情能尽量自己做,不轻易依赖别人。 | 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愿意学自己不会做的事情。 | ||
乐意接受和承担一些小任务。 | 喜欢接受和承担一些小任务,并愿意完成。 | 敢于尝试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能努力设法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 | ||
子领域二 : 人际交往 | 1.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 愿意与同伴共同游戏 | 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有较稳定的伙伴。 | 有稳定的好朋友,喜欢与新朋友交往。 |
愿意接受身边的成人的照料和关心,并共同活动。 | 愿意主动寻求成人陪伴、帮助或安慰。 | 有问题能询问别人,遇到困难能向别人寻求帮助。 | ||
在成人指导下愿意分享玩具。 | 能运用简单技巧加入同伴的游戏。 | 愿意与大家分享交流高兴或有趣的事。 | ||
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劝解。 | 知道轮流、分享,会适当妥协。能在成人帮助下和平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 | 能想办法结伴共同游戏,活动中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协商,一起克服困难、解决矛盾。 | ||
能谦让比自己幼小和体弱的同伴。 | 能谦让和照顾比自己幼小和体弱的同伴,也不让别人欺负自己。 | |||
2.关心尊重他人 | 感知他人的表情及变化,发现亲近的人身体不适或情绪不佳时能表示关心。 | 能注意到熟悉的人的情绪,并表示出关心和体贴。 | 能关注别人的兴趣和需要,会在别人难过、有困难时表现出关心,并努力给予适当的帮助。 | |
子领域三 : 社会适应 |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 | 喜欢参加群体活动,爱上幼儿园。 | 能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 活动中能与同伴共同协商制定规则。 |
2.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 知道自己家所在的城市、区县及路名。 | 了解当地著名的景观或特产。 | ||
认识国旗和国歌。 | 知道自己的国籍,奏国歌、升国旗时能主动站正。 | 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国家取得的重大变化,并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 ||
教师保教行为支持(促进社会性发展) | 教师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促进幼儿与同伴、成人之间的交往,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初步的责任感,激发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
(四)语言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
语言与交流 | ||||
内容 | 表现行为 | 表现行为1 | 表现行为3 | 表现行为5 |
子领域一 : 倾听与表达 | 愿意用语言进行交往并能清楚地表达 | 基本会说普通话,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辅以简单的动作和表情。 | 能使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 能使用有序、连贯、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
能较清楚地念儿歌、童谣或讲述短小的故事。 | 能使用较连贯的语言讲述故事。 | 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能使用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较复杂的句子,语言较生动。 | ||
子领域二:前阅读与前书写 | 1.喜欢 听故事,看图书 2.具有初步的阅读能 力 | 能主动要求成人给自己讲故事、读图书。 | 喜欢向别人讲述自己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 | 对图书和生活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了解文字表达一定的意义。 |
能通过观察图书的画面说出其所表达的内容和事件。 | 能通过观察图书的连续画面,大致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各种情绪情感。 | 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进行故事的续编或创编,能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 ||
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 喜欢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表达一定的意思。 | 能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 能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会写自己的名字。 | |
在成人提醒下,写写画画时有正确的姿势。 | 写写画画时有正确的姿势。 | |||
教师保教行为支持 (促进语言发展) | 教师注重与幼儿的日常交流,能认真倾听、积极回应,并通过日常对话、提供图画书、游戏和阅读后的分享交流、扩展生活经验等多种方式,增强幼儿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和阅读习惯。 |
(五)科学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
探究与认知 | ||||
内容 | 表现行为 | 表现行为1 | 表现行为3 | 表现行为5 |
子 领 域一 : 科学探究 | 1.喜欢探究 | 喜欢摆弄各种物体,好奇好问 | 能经常乐于动手、动脑探索未知的事物。 | 乐于在动手动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对探索中的发现会感到高兴和满足。 |
2.用一定的方法探究周围感兴趣的事物与现象 | 能仔细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发现其明显特征 | 能观察、比较事物,发现其异同 | 能在观察、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并描述事物的特征或变化 | |
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探索事物,对结果感兴趣 | 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疑问,并运用已有经验大胆猜测 | 能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 ||
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 |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按计划收集信息 | |||
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或结果 | 探究中能与同伴合作并交流自己的发现、问题、观点和结果等 | |||
3.在探究中认识事物与现象 | 认识常见动植物,能发现和了解周围动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多样性 | 能感知和发现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及其所需的基本条件 | 能发现和了解典型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 | |
能感知和发现事物材料在软硬、光滑和粗糙等方面的特性 | 能初步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 能了解常见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 ||
能感知天气变化,体会其对自己生活和活动 的影响 | 能感知光、影、磁、摩擦等简单物理现象 | 能探索光、影、沉浮、水的形态等简单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等 | ||
子 领 域二 : 数学认知 |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 能感知和发现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 在指导下,能感知事物的形状、方位,并用 相应的词语来描述 | 能感知空间的大小与人们活动的关系 |
能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时候会用到数 | 在指导下,能用数字符号来描述事物,对环境中的数字符号的各种意义有探究的兴趣 | 能发现事物、动作及生活现象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规律。 | ||
结合生活感知在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 | 理解活动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能用语言描述事情发生的前后经过 | 在活动中感受和理解时间的先后和长短,逐步形成时间意识。 | ||
子 领 域二 : 数学认知 | 2.感知 数、量 及数量关 系 | 能感知和发现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方面的差别,并用相应的词描述 | 能感知和发现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差别,并用相应的词描述 | 能初步感知和理解量的相对性 |
能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 能运用数数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少 | 能借助实际情境和实物操作,理解“加”和“减”所表达的实际意义 | ||
能运用手口一致点数的方法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 能借助实际情境和实物操作,理解数的大小和形成等 | 能运用实物操作等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 ||
能使用数词来描述常见事物或动作 | 能使用数次来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 | 能运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来表示数量关系 | ||
能感知和发现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用词语来描述 | 能感知和发现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并运用绘画或拼搭等方式表现物体的造型 | 能组合运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拼搭、制作和画出物体造型,富有一定的创意。 | ||
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并理解这些方位词的意义 | 能发现和比较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分类 | 能按指示空间方位的语言或简单图示来取放物品,反应正确 | ||
能使用中间、旁边等各种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 能辨别以自己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 |||
教师保教行为支持 (促进科学探究) | 教师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支持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促进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初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
(六)艺术领域学习中的行为养成
美感与表现 | ||||
内容 | 表现行为 | 表现行为1 | 表现行为3 | 表现行为5 |
子领 域一 : 感受 与欣赏 | 1.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得事物 | 对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有观看的兴趣。 | 在观赏大自然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能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 喜欢收集美的物品或像别人介绍自己所发现的美的事物。 |
2.感受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 喜欢听音乐,或观看歌舞、儿童剧等不同形式的表演。 | 能专心观看自己喜欢的艺术表演或作品,并有模仿和参与的愿望。 | 喜欢参加艺术欣赏活动,能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 |
喜欢观看绘画、泥塑、剪纸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 | 愿意参加美术、音乐、故事表演等艺术欣赏活动,欣赏艺术作品时能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 | 能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对作品的美感体验。 | ||
子领 域二 : 表现 与创造 | 1.具有对艺术活动的表现兴趣
| 能经常哼哼唱唱,或模仿有趣的声调、动作和表情。 | 能经常唱唱跳跳,喜欢参加歌唱、律动、舞蹈、器乐等形式的活动。 | 积极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对某类活动形式表现出偏爱。 |
喜欢涂涂画画、粘粘贴贴等活动。 | 喜欢运用绘画、捏泥、折纸等方式表现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想象。 | 乐于运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观察到的事物和自己的感受与想象。 | ||
艺术活动中能独立表现,也能与同伴合作表现。 | ||||
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 | 能模仿学唱短小歌的。 | 能运用自然的声音、适中的音量和基本准确的音调唱歌。 | 能运用基本准确的音调和节奏唱歌。 | |
能伴随熟悉的或节奏感明显的音乐一起做动作。 | 能运用即兴哼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改编歌词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 能运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表现自然界的情景。 | ||
能运用声音、动作、姿态等模拟大自然的事物和生活情景。 | 能运用拍手、跺脚等动作或敲击物品的方式来表现简单节拍和基本节奏。 | 能创编和表演故事,并根据表演的需要选配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置场景。 | ||
能运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致画出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物。 | 能运用绘画、捏泥、折纸等方式表现观察到的或想象的事物。 | 能运用较丰富的色彩、线条、形状以及材质等表现自己庞察到的或想象的事物。 | ||
能运用自己制作的艺术作品布置环境、装扮自己和美化生活。 | ||||
教师保教行为支持 (感受和表现美) | 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美,丰富幼儿的体验和想象,支持幼儿基于自身感受和经验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分享自己的作品和感受。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表达,不以成人标准加以评判,不对幼儿进行专门的技能技巧训练。 | |||
教师保教行为支持 (师幼互动) | 1. (情感氛围)教师充分尊重信任幼儿,能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接纳每一名幼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享受与同伴和教师相处,能放心大胆地分享真实的情绪和看法。 2. (自主空间)教师能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 3. (观察)教师能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 4. (记录)幼儿每天有机会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观察等活动进行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忠实记录幼儿的想法,支持幼儿回顾和整理自己的直接经验。 5.(回应)尊重并回应幼儿的学习需求,必要时通过提供进一步机会和可能性支持幼儿的持续探究。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