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动态
“大概念统整下的单元教学评价”的实践——谢美娟名师工作室第十次活动
发表时间:2025-07-02

“无评价,无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概念统整下的单元教学评价,其基本指标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业水平要求来设计。但除了要评价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具体的知识外,围绕大概念开展的单元教学评价有其必须关注的评价内容,就是学生对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围绕“如何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评价”这一中心话题,文成县谢美娟名师工作室举行了第十次活动。

一、“大概念统整下的单元教学评价”的课堂实践

首先是文成中学赵若伊老师为我们呈现《公正司法》一课。课程以“什么是公正司法”为核心问题展开,避免了空洞的概念灌输,而是通过对比“司法”“公正”“正义”等关键词,引导学生思考司法公正的独特性。教师引用罗尔斯的“正义论”,强调公正司法不仅要求程序合法,更要求结果符合社会普遍的正义观。同时,结合我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法治目标,使理论讲授既有哲学深度,又有现实关怀。在讲解司法公正的标准时,教师并未局限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二元划分,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看得见的公正”——即司法透明、裁判说理、公众参与等现代司法理念。这种多维度的理论建构,帮助学生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理解公正司法的复杂性。课程的核心亮点在于案例教学的巧妙运用。教师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案例,如“于欢案”“聂树斌案”等,引导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司法公正问题。《公正司法》这堂课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法律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它让学生明白,公正司法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代人坚守的法治原则。当学生走出课堂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什么是公正司法”的答案,更是“如何守护公正司法”的思考。这堂课最终指向一个更宏大的命题:公正的司法,不仅关乎法律人的职业操守,也关乎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保障。只有当社会普遍信仰法治,司法才能真正成为正义的守护者。而这,正是《公正司法》这堂课最深远的意义。

 

第二节由文成中学李露露老师为我们分享《探究世界的本质》一课。这堂课以哲学基本问题为脉络,以跨学科视角为方法,以思维训练为目标,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从古希腊到量子物理的认知探险。这堂课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对世界保持好奇、怀疑与反思的哲学态度。课程中段聚焦认识论问题,构建了从古典经验主义到现代科学哲学的认知图谱。教师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框架,通过三个典型案例展示认知方式的变革。这种科学史与哲学史交织的讲述方式,使学生理解到“世界的本质”并非固定答案,而是随着认知方式演变的动态图景。教师特别强调“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理论标志的意义,通过对比占星术与天文学的方法论差异,培养学生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课堂练习“设计验证自由意志存在的实验”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学生提出的“神经决策实验”“双盲选择测试”等方案,反映出对决定论问题的深入思考。这堂课的终极价值,在于它超越了知识传授,成为思维方式的启蒙。在一个信息过载却意义匮乏的时代,课程培养的怀疑精神、系统思维和跨界联想能力,恰是应对复杂世界的关键素养。当教师最后引用维特根斯坦“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作结时,黑板上留下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问题——这正是哲学教育的真谛:不是填满思想的容器,而是点燃思考的火种。

 

 

 

二、“大概念统整下的单元教学评价”的研究

(一)理论突破:大概念统整的评价范式重构

大概念(Big Ideas)作为学科核心的聚合概念,具有横贯性、持久性和迁移性特征。传统教学评价往往陷入“知识点覆盖”的量化陷阱,而大概念统整则要求评价范式实现三重转向:

从离散到关联:评价重点从孤立知识点的掌握转向概念网络的建构质量。例如在“生态系统”单元中,不仅考察食物链等具体概念,更关注学生能否运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整合框架分析实际问题。

从结果到过程: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蒂金斯提出的“过程性评价三角模型”在大概念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某实验校的“工业革命”单元通过“概念图迭代分析”显示,学生认知结构从线性因果(蒸汽机发明→生产力提高)逐步发展为网状系统(技术革新-社会转型-环境影响的交互关系)。

从识记到迁移:PISA2022创造性思维测评表明,基于大概念的学习在跨情境问题解决中表现突出。上海某校“对称之美”单元(整合数学、物理、艺术)的学生,在建筑设计与机械原理应用中展现出显著的迁移优势。

(二)实践创新:“三维九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大概念教学的特征,我们构建了包含内容理解、思维发展、实践应用三个维度的评价框架:

概念网络建构度

核心概念提取准确性(如能识别“能量守恒”是物理化学跨学科大概念)

 

次级概念关联合理性(如建立“光合作用-碳循环-气候变化”的逻辑链条)

跨学科联结丰富性(如从数学函数角度解释经济学边际效应)

认知思维发展性

系统思维水平(分析城市交通问题时的多要素考量)

元认知能力(学习日志中体现的自我监控与策略调整)

批判性思维(对“科技发展必然带来进步”假设的质疑论证)

迁移应用有效性

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用“系统稳定性”概念分析社区疫情防控)

创造性产出质量(设计的“可持续校园”方案中体现的概念整合)

跨文化理解深度(比较不同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差异)

(三)反思与展望:走向智慧评价的新生态

大概念统整下的教学评价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结构化评价与生成性学习的关系?怎样建立跨学科评价的标准参照系?数字技术如何深度赋能过程性评价?这些问题的探索正在催生评价新生态:

虚实融合的评价场景:利用VR技术创设沉浸式评价情境(如虚拟实验室中的科学探究评估)

区块链技术应用:构建不可篡改的学习过程证据链

人工智能辅助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解读学生的概念理解深度

未来教育评价将走向“智慧评价”新阶段,在大概念统整的框架下,实现从“评判学习”到“促进学习”的根本转变,最终达成爱因斯坦所言的教育真谛:“把所学的东西都忘掉后剩下的东西”——那就是大概念教学评价追求的终极目标:可带走的思维能力与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