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婉转·古韵东方
——文成县中小学美术教师素养提升之掐丝珐琅专题培训在县翼旅智库文创园举行
2023年4月13日至14日,为提升文成县中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了解非物质文化瑰宝与技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期两天的掐丝珐琅专题培训在文成县翼旅智库文创园举行,参加本次培训的共有短期班学员四十余人。
本次培训特邀温州市土陶非遗传承人翁卫全老师为我们授课,他首先为我们介绍了掐丝珐琅传统工艺的历史、相关传统工艺材料、基本技艺等,并欣赏了一些经典案例,使我们惊叹于这项传统工艺文化独特的魅力。掐丝珐琅脱胎于古老的景泰蓝工艺。景泰蓝工艺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典雅雄浑,繁花似锦,精巧远迈前古”是明书《春明梦馀录》对景泰蓝的高度评价。掐丝珐琅结合了外传和本土珐琅技艺,集历史、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于一身,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掐丝珐琅画是将掐丝珐琅技法移植到画板上的特种绘画艺术形式,其主要材质为仿金丝和珐琅釉料。它突破了景泰蓝只能附着于铜胎的限制,将珐琅技艺拓展于平面载体并使其产生立体效果,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
接着,翁老师向我们展示与分享了他和以往的学员们创作的一些优秀的掐丝珐琅作品,详细讲解了掐丝珐琅的图案构思与工艺流程,让我们跃跃欲试。于是,大家带着好奇心与敬畏之心,开启了掐丝珐琅的制作体验。
掐丝珐琅技艺的第一道工序是掐丝,是制作中最关键的装饰工序。学员们将铜丝按照花纹的弯曲转折,掐成图案,再用胶水涂于白色的大盘子上,使铜丝掐成的图案可以快速黏贴上去。这看似简单的掐丝过程花费了大家好大的功夫。“你的线条为什么这么流畅?”“这个线条转折怎么做可以更干净利落?”“铜丝怎么黏贴可以没有缝隙,看起来更细腻?”......为了使自己的“掐丝珐琅处女作”更完美,学员们相互探讨,共同实践,同时也感叹着中华民族手工艺人手艺的精湛和一个精品诞生的不易。
在第二天的培训中,翁老师指导我们用彩砂与调沙胶混合搅拌替代釉料,发挥自己的审美和想象,进行色彩的调制和上色。在制作过程中,学员们上网找素材,欣赏、分析传统作品中的色彩变化与搭配,思考着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色彩变化更加细腻独特。学员们小心翼翼地在铜丝之间点缀上颜色,将作品变得更为生动活泼。翁老师在一旁耐心的示范,帮助学员们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并随时随地解决大家发生的一些失误。我们废寝忘食,收获了知识,更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收获了方法与技巧。每位学员都在短短的两天时间中完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掐丝珐琅工艺作品,非常的开心与兴奋。
此次珐琅技艺体验之行,让我们深深着迷,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工艺经过千百年沉淀之后依然富有勃勃生机所折服。学员们纷纷表示,第一次接触掐丝珐琅,从懵懵懂懂到现在体验了这项工艺的全部流程,收益良多。同时也感受到了,掐丝珐琅作品在制作中需要经过手工艺人繁密且严谨的一道又一道的工序,如图案的设计、线条的处理、色彩的搭配等,每一道工序都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才能创作出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作品。
这两天制作出的各式掐丝珐琅作品,既有民俗、国风题材,也有现代、卡通的立意,既美观又具实用性。一笔线条是一丝情意,一抹颜料是一份寄托,每一份传统工艺背后都有一份文化,每一份文化背后都需要一份传承,每一份传承背后都需要一份努力!县美术学科研训员赵蓓莹老师在活动总结中指出,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技艺需要坚守,需要代代心手相传。希望老师们在体验和掌握了相关的技巧之后,将之带入校园,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播给更多的学生,生动我们的美术课堂,丰富学生的美术课程,提高学生们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坚定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图文报道:峃口镇校 陈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