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金叶满枝,为了促进义教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深入践行新课标要求,文成县2024年下义教信息科技人工智能项目教学实践研修短期培训第二次集训在实验三小开展。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同课异构展示优秀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方法和成果,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提升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四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地。
一、公开课展示:探索人机对话的奥秘
开课教师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人机对话的实现》这一课进行同课异构,为听课教师们呈现了一系列高效、生动、有趣的课堂。
首先,县实验小学杨可飞老师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开启了《人机对话的实现》这一主题,通过抛出“机器会思考吗?”这一启发性问题,瞬间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深思,顺势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学习内容。紧接着,老师精心设计了四个循序渐进的活动:“利用编程实现人机对话”“利用人工智能实现人机对话”“体验人机对话”“人机对话原理”,这些活动环环相扣,不仅紧密贴合了教学目标,而且确保了40分钟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通过这一系列流畅且富有深度的环节,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算法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信息科技的魅力与潜力。
随后,县实验小学金培福老师巧妙地借助“智慧导游成成”这一贴近生活的场景,自然而然地引领同学们步入《人机对话的实现》的学习之旅。他精心策划了三个由浅入深的任务:查询百丈漈的天气情况、获取百丈漈游客中心联系电话、以及规划到达百丈漈景区的路线,这些任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学习进度,实现了教学任务的合理分层,鼓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逐步挑战。课堂上,培福老师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活力与热情。
二、评课交流:深入剖析人机对话教学的精髓
在评课开始前,两位老师分别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后反思,为接下来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参加培训的教师将围绕这些教学设计思路,展开深入的评课交流,共同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评课环节由伯温小学吴素素和二源镇校林青青两位老师点评。参与评课的教师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把握,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多个维度,展开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不仅点出了课堂教学中值得借鉴的亮点,如生动的导入、有效的互动、以及对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尊重,同时也坦诚地指出了有待改进之处。参训学员也都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相辅相成,整个评课过程在活跃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分享。
通过评课,教师们不仅加深了对人机对话技术的理解,还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三、教学指南:领航信息科技教学的策略
随后,教研员刘日锦老师首先对“新方案、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学”四新,如何在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有效落实,特别是人工智能项目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提出建设性教学策略。要求结合各校实际,源于课堂高于课堂的教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努力提升人工智能的课堂教学效果。然后对义教信息科技课程指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指南是教师教学的又一重要依据。用好三种资源:教学指南及配套教学课件,出版社等提供的社会资源,自行开发的校本资源。强调对免费提供的教学指南资源,一定要进行二次开发,整合,更新。他强调了信息科技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如何根据教学指南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教研员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际,为教师们提供了有力的教学支持和指导。
三、同课异构:创新信息科技教学的实践
最后,教师们以小组为单位,对《人机对话的实现》这一课进行同课异构。每个小组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和优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设计。通过同课异构,教师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还从其他小组的作品中汲取了灵感和启示。
本次信息科技短期培训活动随着各组教师精彩纷呈的同课异构展示圆满落幕,本次《人机对话的实现》教学探索活动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活动教师们以课程为媒介,以异构为桥梁,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教学风采,更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共同推动了信息科技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升级。
编辑/摄影 伯温小学 吴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