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20240009号委员提案答复的函 | ||||
|
||||
魏英雄委员: 你在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淡水养殖“3+2”模式的建议》(第20240009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你提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将水资源问题纳入重要考量,并依托我县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五水共富”的水养殖产业,这一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针对我县水产养殖在业态形式、环保审批、产业规模和产值、科技化支撑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打造淡水养殖“3+2”模式的建议,这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做大做强我县淡水养殖产业,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三大养殖场景方面 合理规划大水面净水渔业。充分利用珊溪水库、高岭头水库、百丈漈水库等大水面资源优势,打造净水渔业集群区,推进水域共治共享,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在全县宜渔的大水面水域建设以放流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为主,以马口鱼、温州光唇鱼等溪鱼为辅的“放牧式”生态渔场,保护增殖土著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保持水生态平衡,达到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调节功能、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渔业发展的“一水多用、多方共赢”效果。重点培育文成生态有机鱼、珊溪包头鱼等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大水面渔业的优势特点,协同发展休闲渔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推动产业由传统渔业为主、库区旅游为辅向现代新型生态健康渔业和精品休闲旅游联动发展的模式转变。 深入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因地制宜,扩大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推广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形成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实现稻鱼共生互利、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统筹兼顾“政府要粮,农民要钱,消费者要绿色健康农产品”的三大需求,促进渔业增产增收、提质增效。我们的设施+稻田养殖模式是2023年浙江十大新型模式,主要是利用山区水资源丰富和水位落差大的自然特点,以可移动、可拆卸、易安装、易清洁、好管理、低成本、不硬化土地的帆布池装置为养殖池,引入常流溪水作为水源,依托本地马口鱼、温州光唇鱼等优质溪鱼苗种,进行阶梯化流水仿生态养鱼,打造适宜山区的“一米鱼池”,带动农民利用空地和农闲时间开展溪鱼生态养殖。溪鱼养殖后产生的尾水可排入稻田作为天然有机肥,避免环境污染,发展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达到稻渔综合种养要准化生态立体综合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县政府加大了补助力度,对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条件,连片面积在2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根据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给予1000元/亩的补助。2022年以来,每年以新增1000多亩的规模快速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重点是破解土地限制要素,发展工厂化养殖的设施渔业,实现渔业全年的稳产、优质、高效的工厂化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产业。创新开发溪鱼设施化养殖业。溪鱼是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土著特色经济鱼类,我们将合理利用山区优质水源和溪鱼种质资源优势,盘活山区闲置荒地,开展溪鱼设施化养殖业,打造山区生态精品特色渔业,提升渔业附加值,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培育造血增收的富民产业、助推绿色渔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引进两种渔业新业态方面 引进发展渔家乐。依托本地淡水渔业主导优势、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和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以三鱼一虾产业为基础,以生态水产品为亮点,以渔旅融合为主线,走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强化业态创新引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品牌营销宣传,拓宽山区农民增产增收的新渠道,推动“美丽环境”、“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共同富裕”的华丽转变,打造集繁育、养殖、销售、餐饮、垂钓、休闲、观光、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多元化发展格局,实现全产业链统筹发展,打响文成品牌。 引进数字化渔业产业链平台。我们下一步通过搭建商品鱼集中养殖捕捞、分拣、品质监测、物流运输、销售等数字化平台,实现智能化运营管理和增值、定制服务,提升渔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温州市珊溪水源保护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中,实现基于小型吊机、无线电子秤、远程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接收起鱼码头鳙鱼过磅销售数据和暂养网箱、定置张网、运输船、吊机等重要设施设备的远程监控,生态浮标承载自动监测设备,同时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蓝绿藻、叶绿素a、温度、溶解氧、PH水质指标的远程监测。 感谢你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你继续为我县的“三农”工作出谋献策。 联系人:张雪菲,联系电话:13868686625。 文成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25日 抄送:县府办县政府督查室,县政协提案委 |
||||
魏英雄委员: 你在县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淡水养殖“3+2”模式的建议》(第20240009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你提出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将水资源问题纳入重要考量,并依托我县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五水共富”的水养殖产业,这一观点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针对我县水产养殖在业态形式、环保审批、产业规模和产值、科技化支撑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出打造淡水养殖“3+2”模式的建议,这为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为了做大做强我县淡水养殖产业,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三大养殖场景方面 合理规划大水面净水渔业。充分利用珊溪水库、高岭头水库、百丈漈水库等大水面资源优势,打造净水渔业集群区,推进水域共治共享,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在全县宜渔的大水面水域建设以放流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为主,以马口鱼、温州光唇鱼等溪鱼为辅的“放牧式”生态渔场,保护增殖土著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物群落组成,保持水生态平衡,达到以渔抑藻、以渔净水、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提高水体自净调节功能、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渔业发展的“一水多用、多方共赢”效果。重点培育文成生态有机鱼、珊溪包头鱼等特色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大水面渔业的优势特点,协同发展休闲渔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推动产业由传统渔业为主、库区旅游为辅向现代新型生态健康渔业和精品休闲旅游联动发展的模式转变。 深入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因地制宜,扩大稻渔综合种养面积,推广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形成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实现稻鱼共生互利、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统筹兼顾“政府要粮,农民要钱,消费者要绿色健康农产品”的三大需求,促进渔业增产增收、提质增效。我们的设施+稻田养殖模式是2023年浙江十大新型模式,主要是利用山区水资源丰富和水位落差大的自然特点,以可移动、可拆卸、易安装、易清洁、好管理、低成本、不硬化土地的帆布池装置为养殖池,引入常流溪水作为水源,依托本地马口鱼、温州光唇鱼等优质溪鱼苗种,进行阶梯化流水仿生态养鱼,打造适宜山区的“一米鱼池”,带动农民利用空地和农闲时间开展溪鱼生态养殖。溪鱼养殖后产生的尾水可排入稻田作为天然有机肥,避免环境污染,发展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达到稻渔综合种养要准化生态立体综合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县政府加大了补助力度,对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条件,连片面积在20亩以上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根据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给予1000元/亩的补助。2022年以来,每年以新增1000多亩的规模快速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重点是破解土地限制要素,发展工厂化养殖的设施渔业,实现渔业全年的稳产、优质、高效的工厂化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产业。创新开发溪鱼设施化养殖业。溪鱼是对水质要求较高的土著特色经济鱼类,我们将合理利用山区优质水源和溪鱼种质资源优势,盘活山区闲置荒地,开展溪鱼设施化养殖业,打造山区生态精品特色渔业,提升渔业附加值,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培育造血增收的富民产业、助推绿色渔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二、引进两种渔业新业态方面 引进发展渔家乐。依托本地淡水渔业主导优势、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和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以三鱼一虾产业为基础,以生态水产品为亮点,以渔旅融合为主线,走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强化业态创新引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品牌营销宣传,拓宽山区农民增产增收的新渠道,推动“美丽环境”、“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共同富裕”的华丽转变,打造集繁育、养殖、销售、餐饮、垂钓、休闲、观光、娱乐等为一体的复合型、多元化发展格局,实现全产业链统筹发展,打响文成品牌。 引进数字化渔业产业链平台。我们下一步通过搭建商品鱼集中养殖捕捞、分拣、品质监测、物流运输、销售等数字化平台,实现智能化运营管理和增值、定制服务,提升渔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温州市珊溪水源保护有限公司在浙江省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创建中,实现基于小型吊机、无线电子秤、远程视频监控等设施设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接收起鱼码头鳙鱼过磅销售数据和暂养网箱、定置张网、运输船、吊机等重要设施设备的远程监控,生态浮标承载自动监测设备,同时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蓝绿藻、叶绿素a、温度、溶解氧、PH水质指标的远程监测。 感谢你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你继续为我县的“三农”工作出谋献策。 联系人:张雪菲,联系电话:13868686625。 文成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25日 抄送:县府办县政府督查室,县政协提案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