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练促讲 以题启思
——谢美娟名师工作室第六次活动
“讲练结合”体现的是课堂上“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落实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堂学习方式,让教师变“教”为“导”,让学生变“听”为“学”。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应具有明确的针对性,精心设计“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怎么练”的分层次的序列,并有效激发学生主体作用。围绕这一主题,文成县谢美娟名师工作室举行了第六次活动。
一、“讲练结合”课堂实践
首先是文成中学况巧云老师为我们呈现《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一课。课程伊始,况老师以简洁明了的思维导图引入本次课主题,阐述了本节课的重要意义。在个人收入分配部分,况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例,深入讲解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内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分配方式对个人积极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经济分析思维能力。社会保障环节更是精彩纷呈。况老师全面介绍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在讲解过程中,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改进方向,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分享自己对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理解和看法。况老师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展现了教师出色的引导能力和专业素养。
第二节由文成中学赵若伊老师为我们分享《开放性试题解题指导》一课。赵老师这堂课,紧紧扣住了试卷讲评课的特点:有错题展示,原因分析,正确答案讲解,答题规律与方法的揭示,再到同类型题目的拓展训练,符合试卷讲评课的程序。这堂课,避免了常见的答题套路、步骤的固化。课上的较为灵活,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理解基础上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比较中,让学生在知识辨识中形成能力,在讲解中习得方法。在“让学”与“引思”的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拓展延伸的面在广度和深度上科学合理,围绕试卷中的重点难点讲评,揭示的相应答题规律和方法,在拓展延伸的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高,顺利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讲练结合”阶段反思
“讲练结合”要求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真正践行好“讲练结合”,工作室成员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针对考情,精心选点。利用网络大数据进行综合考前分析,了解本次考试班级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为下一步选择评讲重点,提供准备。针对前面的数据分析,找到学生在本次考试中的薄弱点,选择题目,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训练。
二、错题回练 ,拓展延伸。以真题再现的形式,将试卷中学生错误率极高的几个题目,进行重新回练,客观题、主观题都要涉及。在回练的过程中,分析讲解学生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答案,总结这种题目答题的规律和方法,避免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要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不是仅仅错题回练,而是紧扣试卷中的文本,挖掘试卷题目中原有资源,进行拓展延伸训练,来举一反三,以求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变式训练,化难为易。概括所列举的事例,寻找教材中的论点,把一个较难的题目分解成多个相对容易的题目。体现由课内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课外的教学思路,同时也启发学生要掌握好课内的应该掌握的知识。
四、巧用比较,归类分析。练习回扣的过程中,给出多种答案,让学生辨识。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这个题目答题的要点、思考的角度、应有的答题规范。而跨章节的比较,实质上是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得出解题中应该关联知识点、关联情境,这样在求同存异中,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三、“专题练-真题练-补缺练”题练系统构建研究开启
依托复习资料确定题型专题复习内容:传导类、漫画类选择题;辨析评析类、体现说明类、原因意义类、措施建议类、开放探究类等非选择题,试题选择以近五年高考真题为主,特别是高考真题中的非选择题练习。学生先作答教师再批改、点评,学生根据教师点评明确解题思路,再次书写答案。通过专项复习,探索、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方法和不同题型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必要的变式训练,加以巩固,提升学生应考能力。
通过精研真题,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必须按照主观题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来书写: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思维全面,语言简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准确应用政治术语;理论与材料要有机统一。
通常所说的“查漏补缺”,往往是在考试前对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的东西进行补缺或者通过作业发现他们没掌握的东西,对此进行补缺。这种是“后补”,也就是在学新知后,发现学生没掌握好,才进行补。其实,“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前补”,是指在学新知前,补好学生缺乏的必要的学新知基础。完整的“查漏补缺”既包括“后补”又包括“前补”,并且“前补”比“后补”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