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1008003010015/2025-105770
组配分类 空间、区域规划 发布机构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生成日期 2025-02-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发布日期:2025-02-10 14:46:05浏览次数: 来源:文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体:[ ]

《文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6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函〔2024〕85号),现予以公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等文件,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文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指导我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县域规划范围为文成县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大峃镇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其相关控制区域,面积 13.71 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包括大峃镇行政辖区全部范围,面积127.32 平方千米。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三、目标定位

1.总体发展定位

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和温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把握政策红利、回归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区域交通大幅改善等机遇,围绕“山、水、侨”文成最大的特征和特色优势,以“伯温故里,山水侨城”为愿景,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浙江大花园示范县、温州都市区生态产业创新高地、浙南闽北赣东枢纽型山水侨城、彰显伯温文化和山水侨乡特色的国际化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

2. 规划目标

2025 年:谋发展,加强壮大生态产业,绿色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居服务逐步完善,城乡建设进一步优化。

2035 年:展蓝图,实现全方面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大花园建设和高端国际化旅游示范区和目的地。

2050 年:梦未来,进一步加强生态、经济、城乡建设,以更闪亮表现打造山地地区发展典范窗口。

四、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 三条控制线

规划期内全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4160.56 公顷(21.2408 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2952.87 公顷(19.4293 万亩)。规划期内全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 40483.92 公顷。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 2020 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 1.3539 倍以内,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 393.33 公顷(0.59 万亩)。县域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22.75 公顷。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关于文成县作为重点生态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衔接《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结合现状资源禀赋和双评价结果,按照 5 个基本功能(城市化优势地区、城市化潜力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经济地区、重点生态地区)和 1 个附加功能(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确定各乡镇主体功能。南田镇、二源镇、周山畲族乡、公阳乡、双桂乡划为农产品主产区;铜铃山镇、西坑畲族镇、玉壶镇、峃口镇、周壤镇、平和乡、桂山乡划为重点生态保护区;百丈漈镇、黄坦镇、巨屿镇、珊溪镇划为生态经济地区;大峃镇划为城市化优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则包括铜铃山镇、西坑畲族镇、南田镇、百丈漈镇、玉壶镇、珊溪镇 6 个乡镇。

3.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格局

接轨全省“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

的空间总体格局,全域统筹共建温州都市区,共筑温州“一

轴一带一区”城市发展格局,规划构建文成“双屏八脉六片、

一心五廊四园”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山水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融合的全域美丽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双屏八脉六片:西北、东南两大山脉生态屏障,八条主要水网骨架,并形成飞云江水源涵养、南部森林涵养及生物保护、铜铃山森林康养、东部山水涵养及农业发展、高山台地农旅发展、东北森林涵养及水土保持等六大片区。一心五廊四园:以中心城区为城镇空间发展核心,高山农旅廊、新质智造廊、秀水经济廊、商贸互通廊、侨创兴业廊等五条城乡发展廊道,形成生态工业园、山水产业园、文旅康养园、华侨创业园等四个全域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

4.国土空间规划用途分区

充分考虑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需求、人口分

布特色和国土空间规划格局等因素,坚持城乡统筹,优化三

生空间,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划定农田

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

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六大分区。

5.国土空间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

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保障农业用地尤

其是耕地资源,稳定生态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优化用

地结构。规划期内,耕地、林地、湿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陆地水域总量基本稳定,园地因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规

模减少;城镇建设用地有序增加,村庄建设用地适量减少;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随着交通、水利等完善,用地规模小幅增

加。

五、农业空间

规划构建“十带百村四区三基地”的农业空间总体格局。十带:提升“森林氧吧、畲乡风情、文川龙韵、天湖闲

情、高山田园、果香湖韵、水韵闲香、云江秀水、伯温故里、

慢城乔情”等 10 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线促面、点面结

27合”,全域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发展前景广阔、百姓创业致富的乡村振兴景观带、产业带、人文带和富裕带。百村:按照“生态优良、村庄宜居、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兼顾全面达标与精品引领,抓共性与显特色相结合,补齐短板、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管理制度,在 100%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的基础上,力争 2/3 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四区三基地:共七个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区块,包括万亩杨梅产业发展区、高山种苗产业集聚区、糯米山药全产业链示范区、未来渔业孵化基地、创意农林共富基地、九龙山三茶融合示范基地、林下经济先行区。

六、生态空间

基于文成县生态本底特征,规划构建“双屏八脉六区”

生态空间格局。双屏:洞宫山脉、南雁荡山脉两大山脉生态屏障。八脉:飞云江、峃口溪、梧溪、黄坦坑、泗溪、林坑、

玉泉溪、东溪等八条主要水系廊道六区:以百丈漈—飞云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铃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浙江温州文成飞云江省级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主体,划定包含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建设等多功能的生态保护片区。包括飞云江水源涵养片区、南部森林涵养及生物保护片区、西部森林涵养及生物保护片区、东部水土保持片区、高山台地生态景观建设片区、东北森林涵养及水土保持片区等六个片区。

七、城镇空间

规划重点培育中心城区,让发展要素、城市功能等进一

步骤向“城区”集聚,再有效辐射带动乡镇发展,围绕高速

公路、两纵一横的国省道、大南线等重要交通干道成环成网

形成的县域 20 分钟交通圈,打造“一心五廊”的城镇空间格局。

规划构建“县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三个等级的城镇等级结构,以及特色化发展的城镇职能分工(详见附表 3.3)。形成 1 个县域中心城市(≥10 万人),为大峃镇;6 个重点镇(≥1 万人),为百丈漈镇、黄坦镇、珊溪镇、巨屿镇、玉壶镇、南田镇;5 个一般镇,为西坑镇、铜铃山镇、二源镇、周壤镇、峃口镇。

八、综合交通

以“宜游宜居生态县”为立足点,打造对外开放大通道、

县域发展主通道、生态旅游绿通道“三大通道”,形成快速

联系、服务城乡、融入市域、联系省会、对接区域、内联外

畅的“20-30-1-2-3”综合交通圈;内联“2030”交通圈:各乡镇 20 分钟上高速,各乡镇至县城 30 分钟通达;外畅“1-2-3”交通圈:文成至温州 1 小时通达,至杭州 2 小时通达,至长三角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主要城市 3 小时通达。全面构建

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紧密衔接区域重要交通枢纽,

快速连接温州都市区、沟通浙西南、对接长三角、联接粤闽

浙沿海城市群,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建设温武吉铁路,远期谋划温衡桂高铁通道预留,

在樟山片区规划铁路站点,用地规模约 3.2 公顷,从而补全

文成铁路出行诉求,全面融入全国铁路运输网。以温州轨道交通发展为契机,着手谋划文成-温州之间的 轨道交通布局,可结合温武吉铁路利用开通市域铁路。加快 温州(瑞安)-文成轨道交通前期研究,强化文成与温瑞平原 城镇密集区联系,加快融入温州大都市经济圈。

规划形成“十”字型高速路网。包括龙丽温高速瑞文段、

溧宁高速文泰段、溧宁高速文景段、青文高速文成段,远期

谋划玉壶-瑞安高速连接线。完善文成县对外交通快速通道布

局,不断提升区域枢纽地位。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互通建设,

青文高速文成段规划双龙互通、玉壶互通;龙丽温高速瑞文

段规划文成互通;溧宁高速文景段规划西坑互通、文成南互

通;溧宁高速文泰段规划珊溪互通。 规划形成“一横两纵”普通国省道布局。其中“一横”: 322 国道。“两纵”:219 省道、220 省道。

九、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

1.基础设施规划

海绵工程规划:建设海绵城市,尊重自然本底,构建河湖水系生态缓冲 带,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初期雨水净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给水工程规划:优先利用珊溪水库等主干水库水源解决 中心城区供水问题,西北部五镇以高岭头一级水库为主水源, 吴坳坑水库、安塘水库、水磨坑水库、百丈漈水库、梅树水库为应急备用水源的供水格局,同时高岭头一级水库作为文成县县城备用水。优化供水格局,强化水安全保障,完善供水管网,实现多源互补、智慧供水,提高供水应急调度和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以城市 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村级供水站为补充 的三级供水网,城乡供水网络系统实现县域全覆盖。

排水工程规划:城镇按照雨污分流体制建设和改造雨污排水系统。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不低于 2 年,重点地区和地段应提高标准。全面提升易涝区域的排水能力,实现城镇建成区雨水排水系统全覆盖。统筹污废水设施建设和改造,深入实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污水处理厂尾水需达浙江省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排放。

电力设施规划:规划期内新建文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新建百丈漈混合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规划近期新增地面集中开发光伏装机28万千瓦,新增并网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20万千瓦;规划近期新建二源储能站和周壤储能站;规划远期在220千伏文成变电站选址附近建设一座新能源汇集站。

通信设施规划:原则上保留现有通信枢纽机房、广电总

前端机房、通信端局机房、广电管理站等,视业务发展和网

络增(扩)容的需要,对现有机房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扩容

升级。

燃气工程规划:规划期文成县域燃气仍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两种,主气源从液化石油气逐步过渡为天然气。规划中心城区接受管输天然气;珊溪、巨屿、黄坦、百丈漈、玉壶、南田、周壤、西坑、二源、峃口、铜铃山等镇镇区采用 LNG气化站积极发展管道天然气。

2.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以文成县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全市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结合文成县人民医院,提升县级 120 急救中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功能。结合文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中心。结合粮食物资储备安全综合保障中心,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健全战勤保障体系,完善消防安全布局,合理建设消防站。结合区域性交通通道和城市干路网,完善城乡救灾干道网络建设。

十、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保护名录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1 个,即南田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1 个,即武阳村;

温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1 个,即下庄村。保护和控制要求: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2 个,即朱川村、

东方村;浙江省传统村落 6 个,即上石庄村、下石庄村、培

头民族村、下庄村、武阳村、高村村。保护和控制要求:传统村落应当整体保护,传统建筑、河塘水系、古桥古井古道、古树名木等应当保持原有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面积 129.74 公顷,包括 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50 处文物保护点,积极推进文物保护点的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

设工程,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的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保护 116 处历史建筑,积极推进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划定工作,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对于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不具备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基础的,经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及时落实动态补划。

十一、中心城区

围绕环山、滨水、栖谷打造“两带三区”的中心城区格

局结构。其中,“两带”为五山融城魅力带和五水汇溪风情

带;“三区”为环山未来智慧片区、滨水休闲商贸片区、栖

谷侨创康养片区。

“环山未来智慧片区”。以西山为核,环山布局五大组

团,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西山原本是阻碍县城框架拉开的

重大制约,通过环山新城的打造,将整座山的周边连通起来,

成为新城组织的绿心。“滨水休闲商贸片区”,以泗溪为景,保留老城街巷空间格局,强化休闲文化、商贸集聚效益,注入新兴业态,全面激发老城活力。“栖谷侨创康养片区”,打造国际(华侨)医疗谷、高新技术产业园,立足华侨资源,谋划侨生活、侨服务等涉侨产业,打造华侨华人新生代创新创业空间。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

文成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后,将加强空间管制、指

标管控和环境准入的管控规则,由县域层面逐步转换到乡镇

层面。明确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清单。重大项目按照统一数据标准在 规划“一张图”上精准落位,基于县域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与土地利用现状、各类空间管控底线等进行衔接,统筹处理空间矛盾。

保障国土空间监测评估法律定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和指导约束作用,保障国土空间规划有效实施,督促政府官员改变空间规划实施的随意性。构建过程贯通的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目标-指标-操作-调控”理念导入国土空间规划“事前”“事中”和“事后”实施监测评估

全流程。

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规划信息要及时公开,充分利用网络、 移动终端方便公民参与规划、行使民主政治权利,充分发挥媒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公众监督反馈机制。完善意见征集制度,对不同征集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征集意见形式,提升规划的实用性。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规划计划  > 规划信息  > 空间、区域规划
索引号 001008003010015/2025-105770
组配分类 空间、区域规划 发布机构 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生成日期 2025-02-1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批后公布

发布日期:2025-02-10 14:46:05 浏览次数: 来源:文成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体:[ ]

《文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已于2024年6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函〔2024〕85号),现予以公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等文件,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文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指导我县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现将规划主要内容公布如下: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县域规划范围为文成县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国土空间。中心城区范围包括大峃镇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区及其相关控制区域,面积 13.71 平方千米。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包括大峃镇行政辖区全部范围,面积127.32 平方千米。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三、目标定位

1.总体发展定位

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和温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把握政策红利、回归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区域交通大幅改善等机遇,围绕“山、水、侨”文成最大的特征和特色优势,以“伯温故里,山水侨城”为愿景,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浙江大花园示范县、温州都市区生态产业创新高地、浙南闽北赣东枢纽型山水侨城、彰显伯温文化和山水侨乡特色的国际化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

2. 规划目标

2025 年:谋发展,加强壮大生态产业,绿色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人居服务逐步完善,城乡建设进一步优化。

2035 年:展蓝图,实现全方面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大花园建设和高端国际化旅游示范区和目的地。

2050 年:梦未来,进一步加强生态、经济、城乡建设,以更闪亮表现打造山地地区发展典范窗口。

四、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1. 三条控制线

规划期内全域耕地保有量不低于 14160.56 公顷(21.2408 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12952.87 公顷(19.4293 万亩)。规划期内全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 40483.92 公顷。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 2020 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 1.3539 倍以内,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突破 393.33 公顷(0.59 万亩)。县域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面积 22.75 公顷。

2.主体功能定位

落实《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关于文成县作为重点生态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衔接《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结合现状资源禀赋和双评价结果,按照 5 个基本功能(城市化优势地区、城市化潜力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经济地区、重点生态地区)和 1 个附加功能(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确定各乡镇主体功能。南田镇、二源镇、周山畲族乡、公阳乡、双桂乡划为农产品主产区;铜铃山镇、西坑畲族镇、玉壶镇、峃口镇、周壤镇、平和乡、桂山乡划为重点生态保护区;百丈漈镇、黄坦镇、巨屿镇、珊溪镇划为生态经济地区;大峃镇划为城市化优势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则包括铜铃山镇、西坑畲族镇、南田镇、百丈漈镇、玉壶镇、珊溪镇 6 个乡镇。

3.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格局

接轨全省“一湾引领、四极辐射、山海互济、全域美丽”

的空间总体格局,全域统筹共建温州都市区,共筑温州“一

轴一带一区”城市发展格局,规划构建文成“双屏八脉六片、

一心五廊四园”的国土空间格局,实现山水统筹、城乡一体、

产城融合的全域美丽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双屏八脉六片:西北、东南两大山脉生态屏障,八条主要水网骨架,并形成飞云江水源涵养、南部森林涵养及生物保护、铜铃山森林康养、东部山水涵养及农业发展、高山台地农旅发展、东北森林涵养及水土保持等六大片区。一心五廊四园:以中心城区为城镇空间发展核心,高山农旅廊、新质智造廊、秀水经济廊、商贸互通廊、侨创兴业廊等五条城乡发展廊道,形成生态工业园、山水产业园、文旅康养园、华侨创业园等四个全域融合发展的产业园区。

4.国土空间规划用途分区

充分考虑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需求、人口分

布特色和国土空间规划格局等因素,坚持城乡统筹,优化三

生空间,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划定农田

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

区、其他保护利用区六大分区。

5.国土空间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

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保障农业用地尤

其是耕地资源,稳定生态用地,合理管控建设用地,优化用

地结构。规划期内,耕地、林地、湿地、农业设施建设用地、

陆地水域总量基本稳定,园地因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规

模减少;城镇建设用地有序增加,村庄建设用地适量减少;

区域基础设施用地随着交通、水利等完善,用地规模小幅增

加。

五、农业空间

规划构建“十带百村四区三基地”的农业空间总体格局。十带:提升“森林氧吧、畲乡风情、文川龙韵、天湖闲

情、高山田园、果香湖韵、水韵闲香、云江秀水、伯温故里、

慢城乔情”等 10 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线促面、点面结

27合”,全域打造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发展前景广阔、百姓创业致富的乡村振兴景观带、产业带、人文带和富裕带。百村:按照“生态优良、村庄宜居、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兼顾全面达标与精品引领,抓共性与显特色相结合,补齐短板、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管理制度,在 100%行政村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的基础上,力争 2/3 以上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四区三基地:共七个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特色区块,包括万亩杨梅产业发展区、高山种苗产业集聚区、糯米山药全产业链示范区、未来渔业孵化基地、创意农林共富基地、九龙山三茶融合示范基地、林下经济先行区。

六、生态空间

基于文成县生态本底特征,规划构建“双屏八脉六区”

生态空间格局。双屏:洞宫山脉、南雁荡山脉两大山脉生态屏障。八脉:飞云江、峃口溪、梧溪、黄坦坑、泗溪、林坑、

玉泉溪、东溪等八条主要水系廊道六区:以百丈漈—飞云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铃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浙江温州文成飞云江省级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为主体,划定包含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建设等多功能的生态保护片区。包括飞云江水源涵养片区、南部森林涵养及生物保护片区、西部森林涵养及生物保护片区、东部水土保持片区、高山台地生态景观建设片区、东北森林涵养及水土保持片区等六个片区。

七、城镇空间

规划重点培育中心城区,让发展要素、城市功能等进一

步骤向“城区”集聚,再有效辐射带动乡镇发展,围绕高速

公路、两纵一横的国省道、大南线等重要交通干道成环成网

形成的县域 20 分钟交通圈,打造“一心五廊”的城镇空间格局。

规划构建“县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三个等级的城镇等级结构,以及特色化发展的城镇职能分工(详见附表 3.3)。形成 1 个县域中心城市(≥10 万人),为大峃镇;6 个重点镇(≥1 万人),为百丈漈镇、黄坦镇、珊溪镇、巨屿镇、玉壶镇、南田镇;5 个一般镇,为西坑镇、铜铃山镇、二源镇、周壤镇、峃口镇。

八、综合交通

以“宜游宜居生态县”为立足点,打造对外开放大通道、

县域发展主通道、生态旅游绿通道“三大通道”,形成快速

联系、服务城乡、融入市域、联系省会、对接区域、内联外

畅的“20-30-1-2-3”综合交通圈;内联“2030”交通圈:各乡镇 20 分钟上高速,各乡镇至县城 30 分钟通达;外畅“1-2-3”交通圈:文成至温州 1 小时通达,至杭州 2 小时通达,至长三角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主要城市 3 小时通达。全面构建

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紧密衔接区域重要交通枢纽,

快速连接温州都市区、沟通浙西南、对接长三角、联接粤闽

浙沿海城市群,具有较高服务水平的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建设温武吉铁路,远期谋划温衡桂高铁通道预留,

在樟山片区规划铁路站点,用地规模约 3.2 公顷,从而补全

文成铁路出行诉求,全面融入全国铁路运输网。以温州轨道交通发展为契机,着手谋划文成-温州之间的 轨道交通布局,可结合温武吉铁路利用开通市域铁路。加快 温州(瑞安)-文成轨道交通前期研究,强化文成与温瑞平原 城镇密集区联系,加快融入温州大都市经济圈。

规划形成“十”字型高速路网。包括龙丽温高速瑞文段、

溧宁高速文泰段、溧宁高速文景段、青文高速文成段,远期

谋划玉壶-瑞安高速连接线。完善文成县对外交通快速通道布

局,不断提升区域枢纽地位。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互通建设,

青文高速文成段规划双龙互通、玉壶互通;龙丽温高速瑞文

段规划文成互通;溧宁高速文景段规划西坑互通、文成南互

通;溧宁高速文泰段规划珊溪互通。 规划形成“一横两纵”普通国省道布局。其中“一横”: 322 国道。“两纵”:219 省道、220 省道。

九、市政基础设施和综合防灾

1.基础设施规划

海绵工程规划:建设海绵城市,尊重自然本底,构建河湖水系生态缓冲 带,提升城市生态空间在雨洪调蓄、初期雨水净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给水工程规划:优先利用珊溪水库等主干水库水源解决 中心城区供水问题,西北部五镇以高岭头一级水库为主水源, 吴坳坑水库、安塘水库、水磨坑水库、百丈漈水库、梅树水库为应急备用水源的供水格局,同时高岭头一级水库作为文成县县城备用水。优化供水格局,强化水安全保障,完善供水管网,实现多源互补、智慧供水,提高供水应急调度和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以城市 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村级供水站为补充 的三级供水网,城乡供水网络系统实现县域全覆盖。

排水工程规划:城镇按照雨污分流体制建设和改造雨污排水系统。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一般不低于 2 年,重点地区和地段应提高标准。全面提升易涝区域的排水能力,实现城镇建成区雨水排水系统全覆盖。统筹污废水设施建设和改造,深入实施排水系统提质增效。污水处理厂尾水需达浙江省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排放。

电力设施规划:规划期内新建文成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新建百丈漈混合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规划近期新增地面集中开发光伏装机28万千瓦,新增并网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20万千瓦;规划近期新建二源储能站和周壤储能站;规划远期在220千伏文成变电站选址附近建设一座新能源汇集站。

通信设施规划:原则上保留现有通信枢纽机房、广电总

前端机房、通信端局机房、广电管理站等,视业务发展和网

络增(扩)容的需要,对现有机房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扩容

升级。

燃气工程规划:规划期文成县域燃气仍为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两种,主气源从液化石油气逐步过渡为天然气。规划中心城区接受管输天然气;珊溪、巨屿、黄坦、百丈漈、玉壶、南田、周壤、西坑、二源、峃口、铜铃山等镇镇区采用 LNG气化站积极发展管道天然气。

2.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以文成县应急指挥中心为中枢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形成全市灾害事故应急指挥网络。结合文成县人民医院,提升县级 120 急救中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等功能。结合文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中心。结合粮食物资储备安全综合保障中心,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立健全战勤保障体系,完善消防安全布局,合理建设消防站。结合区域性交通通道和城市干路网,完善城乡救灾干道网络建设。

十、历史文化保护和风貌塑造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保护名录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 1 个,即南田镇;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1 个,即武阳村;

温州市历史文化名村 1 个,即下庄村。保护和控制要求:历

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2 个,即朱川村、

东方村;浙江省传统村落 6 个,即上石庄村、下石庄村、培

头民族村、下庄村、武阳村、高村村。保护和控制要求:传统村落应当整体保护,传统建筑、河塘水系、古桥古井古道、古树名木等应当保持原有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

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面积 129.74 公顷,包括 1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50 处文物保护点,积极推进文物保护点的保护范围划定工作。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

设工程,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的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保护 116 处历史建筑,积极推进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划定工作,不得损坏或者擅自迁移、拆除历史建筑。对于纳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不具备历史文化保护线划定基础的,经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及时落实动态补划。

十一、中心城区

围绕环山、滨水、栖谷打造“两带三区”的中心城区格

局结构。其中,“两带”为五山融城魅力带和五水汇溪风情

带;“三区”为环山未来智慧片区、滨水休闲商贸片区、栖

谷侨创康养片区。

“环山未来智慧片区”。以西山为核,环山布局五大组

团,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西山原本是阻碍县城框架拉开的

重大制约,通过环山新城的打造,将整座山的周边连通起来,

成为新城组织的绿心。“滨水休闲商贸片区”,以泗溪为景,保留老城街巷空间格局,强化休闲文化、商贸集聚效益,注入新兴业态,全面激发老城活力。“栖谷侨创康养片区”,打造国际(华侨)医疗谷、高新技术产业园,立足华侨资源,谋划侨生活、侨服务等涉侨产业,打造华侨华人新生代创新创业空间。

十二、规划实施保障

文成县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后,将加强空间管制、指

标管控和环境准入的管控规则,由县域层面逐步转换到乡镇

层面。明确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清单。重大项目按照统一数据标准在 规划“一张图”上精准落位,基于县域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与土地利用现状、各类空间管控底线等进行衔接,统筹处理空间矛盾。

保障国土空间监测评估法律定位,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作用和指导约束作用,保障国土空间规划有效实施,督促政府官员改变空间规划实施的随意性。构建过程贯通的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将“目标-指标-操作-调控”理念导入国土空间规划“事前”“事中”和“事后”实施监测评估

全流程。

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职能,规划信息要及时公开,充分利用网络、 移动终端方便公民参与规划、行使民主政治权利,充分发挥媒体、公民、社会团体的监督作用,建立公众监督反馈机制。完善意见征集制度,对不同征集对象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征集意见形式,提升规划的实用性。